新鸿基地产 x 香港理工大学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 执行董事郭基煇致辞

新鸿基地产 x 香港理工大学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
执行董事郭基煇致辞
 

陈茂波司长(财政司司长)、张志华部长(中联办青年工作部部长)、林大辉主席(香港理工大学校董会主席)、黄永德署理校长(香港理工大学署理校长)、各位教授、同事、嘉宾、传媒朋友: 

大家好!行政长官在最近的施政报告中提到,我们要借助创新科技,激活香港经济高质量发展。事实上,香港有很多优秀的科研人才,他们遇到最大的挑战,是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应用科技。新地非常乐意做建造业界的先行者,提供平台和应用环境将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和产业化。

理大一直以来都是新地的好伙伴。早于2005年,我们已经合作研发绿色建筑技术,并成功应用于环球贸易广场(ICC)。事实上ICC落成至今,国际上屡获殊荣,一直是本港绿色建筑的标杆项目,是“产学研”三方合作的成功典范。

为帮助香港走向碳中和及成为世界一流的智慧城市,我们会在三大范畴,包括智慧建筑能源管理系统、建筑物料,以及建造流程进行研究,实现Green Application、Green Materials 和Green Process三大目标。

让我简单介绍今天签署的备忘录所涵盖的三个项目:第一,建立于ICC成功节能系统上,团队会专为高铁西九龙总站上盖项目,研发Smart, Efficient,  Flexible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,利用人工智能、物联网、数码分身(Digital Twin)等技术,实时控制能源分配,做到最大的节能成效,我们估计项目可令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超过360万公斤,相当于16万棵树木一年所吸收二氧化碳的总量;高峰时段的城市热岛效应亦降低0.8℃。

建造业占全球碳排放量40%,有效减低建筑过程中的碳排放量,会对香港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带来莫大裨益。因此团队亦会研究如何优化碳激发技术(Carbon Activation)。英泥是混凝土的主要成份,但生产英泥时会产生大量碳排放。碳激发技术可以将二氧化碳注入混凝土,从而抵销部分碳排放,生产出更环保的绿色建筑物料。新地每年动用约60万立方米的混凝土。我们日后将会尽力在不同项目运用这项创新技术,有效减少约1,000万公斤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。这些二氧化碳减排量相当于43万棵树木一年所吸收二氧化碳的总量。

上述两个项目加起来的二氧化碳减排量,大概等于约六十万棵树木一年所吸收二氧化碳的总量。

同时,新地将与理大搭建首个建筑业区块链平台。这个平台载有每个项目的建筑信息模型(BIM),记录所有BIM版本和更改的情况,方便不同持份者参考,充分发挥可追溯性的优点。我们相信透过区块链建立的BIM,可以协助政府全面推动建筑产业审批电子化,大大提升智慧城市规划。以上种种都是务求做到产学研落地,将产研成果转化应用。

当然,要在科研上取得成功,人才培训是不可或缺。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及要关心关爱青年人,特别指出“青年兴,则香港兴;青年发展,则香港发展;青年有未来,则香港有未来”。我们推出“新地郭氏基金以心建家奖学金计划”,会提供56个奖学金名额,让有经济需要、主修房地产或工程、成绩优异的理大生申请,为业界培育更多新力军,深信这批未来栋梁可为香港及国家带来更好的发展。

适逢陈司长在场,我亦把握机会,协助宣传刚刚公布的 “产学研1+计划”,特区政府投入资金务求令更多的科研成果商业化,进一步推动“从一到N”的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。当然我们都希望理大能将我们今天的项目作为示范,成功申请,为巩固香港的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地位出一分力。多谢各位。

陈茂波司长(财政司司长)、张志华部长(中联办青年工作部部长)、林大辉主席(香港理工大学校董会主席)、黄永德署理校长(香港理工大学署理校长)、各位教授、同事、嘉宾、传媒朋友: 

大家好!行政长官在最近的施政报告中提到,我们要借助创新科技,激活香港经济高质量发展。事实上,香港有很多优秀的科研人才,他们遇到最大的挑战,是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应用科技。新地非常乐意做建造业界的先行者,提供平台和应用环境将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和产业化。

理大一直以来都是新地的好伙伴。早于2005年,我们已经合作研发绿色建筑技术,并成功应用于环球贸易广场(ICC)。事实上ICC落成至今,国际上屡获殊荣,一直是本港绿色建筑的标杆项目,是“产学研”三方合作的成功典范。

为帮助香港走向碳中和及成为世界一流的智慧城市,我们会在三大范畴,包括智慧建筑能源管理系统、建筑物料,以及建造流程进行研究,实现Green Application、Green Materials 和Green Process三大目标。

让我简单介绍今天签署的备忘录所涵盖的三个项目:第一,建立于ICC成功节能系统上,团队会专为高铁西九龙总站上盖项目,研发Smart, Efficient,  Flexible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,利用人工智能、物联网、数码分身(Digital Twin)等技术,实时控制能源分配,做到最大的节能成效,我们估计项目可令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超过360万公斤,相当于16万棵树木一年所吸收二氧化碳的总量;高峰时段的城市热岛效应亦降低0.8℃。

建造业占全球碳排放量40%,有效减低建筑过程中的碳排放量,会对香港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带来莫大裨益。因此团队亦会研究如何优化碳激发技术(Carbon Activation)。英泥是混凝土的主要成份,但生产英泥时会产生大量碳排放。碳激发技术可以将二氧化碳注入混凝土,从而抵销部分碳排放,生产出更环保的绿色建筑物料。新地每年动用约60万立方米的混凝土。我们日后将会尽力在不同项目运用这项创新技术,有效减少约1,000万公斤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。这些二氧化碳减排量相当于43万棵树木一年所吸收二氧化碳的总量。

上述两个项目加起来的二氧化碳减排量,大概等于约六十万棵树木一年所吸收二氧化碳的总量。

同时,新地将与理大搭建首个建筑业区块链平台。这个平台载有每个项目的建筑信息模型(BIM),记录所有BIM版本和更改的情况,方便不同持份者参考,充分发挥可追溯性的优点。我们相信透过区块链建立的BIM,可以协助政府全面推动建筑产业审批电子化,大大提升智慧城市规划。以上种种都是务求做到产学研落地,将产研成果转化应用。

当然,要在科研上取得成功,人才培训是不可或缺。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及要关心关爱青年人,特别指出“青年兴,则香港兴;青年发展,则香港发展;青年有未来,则香港有未来”。我们推出“新地郭氏基金以心建家奖学金计划”,会提供56个奖学金名额,让有经济需要、主修房地产或工程、成绩优异的理大生申请,为业界培育更多新力军,深信这批未来栋梁可为香港及国家带来更好的发展。

适逢陈司长在场,我亦把握机会,协助宣传刚刚公布的 “产学研1+计划”,特区政府投入资金务求令更多的科研成果商业化,进一步推动“从一到N”的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。当然我们都希望理大能将我们今天的项目作为示范,成功申请,为巩固香港的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地位出一分力。多谢各位。

传媒联络